唐代舞蹈取名字女孩大全(精选26个)
- 2025-04-21
唐代舞蹈融合了胡汉文化精髓,其名称常以自然意象、神话传说或宫廷礼仪为灵感,成为现代女孩取名的独特源泉。本文精选26个蕴含盛唐风韵的舞蹈名,挖掘每个名字背后的历史典故与美学密码,从霓裳羽衣的仙姿到拓枝舞的异域风情,展现唐人将肢体语言转化为永恒文字符号的智慧。
精选列表26个
1、【霓裳】(ní shang)(2字,16+14画)源自唐玄宗改编的《霓裳羽衣曲》,杨贵妃曾于华清池畔演绎此舞,白居易诗中“飘然转旋回雪轻”即描绘其长袖如虹的绝技。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中,飞天衣带恰作霓虹七色,印证此名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。
2、【绿腰】(lǜ yāo)(2字,11+13画)出自软舞代表作,《乐府杂录》载宜春院张四娘擅此舞,其“纤腰委坠”的技艺令诗人们竞相题咏。李群玉观舞后写下“南国有佳人,轻盈绿腰舞”,现常用于比喻女子体态柔美如初春柳枝。
3、【拓枝】(tuò zhī)(2字,8+8画)西域石国传入的健舞,段安节记载拓枝妓关盼盼能以足尖金铃踏出《破阵乐》节奏。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舞俑,其单足立地、双臂舒展的造型,恰是“拓枝”二字力度与灵动的立体诠释。
4、【春莺】(chūn yīng)(2字,9+21画)唐教坊曲目,相传李隆基梦游月宫闻仙乐,醒后谱成《春莺啭》。法门寺地宫鎏金舞马衔杯壶上,錾刻着舞者仿莺鸟振翅的纹样,其名暗含“帝王识音律”的政治隐喻。
5、【胡旋】(hú xuán)(2字,9+11画)粟特旋风舞的代称,安禄山虽重三百斤仍能作胡旋“疾如风焉”。宁夏盐池唐墓石门胡旋舞浮雕中,舞者足踏六瓣花纹毯,印证《通典》所述“舞急转如风”的命名由来。
6、【凌波】(líng bō)(2字,10+8画)取自曹植《洛神赋》的凌波微步,唐代改编为宫廷舞。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出土的莲花纹方砖,其涟漪状纹饰暗合舞者“罗袜生尘”的步法,名字承载着道教踏罡步斗的仪式遗韵。
7、【兰陵】(lán líng)(2字,5+16画)北齐兰陵王入阵曲的唐舞版本,《教坊记》载此舞需戴“刻木为面”的傩戏面具。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紫檀木五弦琵琶上,绘有执戟而舞的兰陵王形象,其名融合武舞的雄健与面具的神秘。
8、【回波】(huí bō)(2字,6+8画)初唐流行酒令舞,中宗朝杨廷玉作《回波词》讽谏女宠乱政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唐代《弈棋仕女图》中,贵妇挥袖姿势与文献记载的“递相招邀”舞态相符。
9、【采莲】(cǎi lián)(2字,8+17画)江南吴舞的代表,《杜阳杂编》记同昌公主出嫁时,数百宫娥执莲花灯跳采莲舞。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三彩陶盆内壁,绘有女子驾舴艋舟作折腰状,印证其名源于采莲劳作的美学升华。
10、【惊鸿】(jīng hóng)(2字,11+17画)取自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“鸿雁长飞光不度”,玄宗朝教坊改编为双人舞。西安何家村窖藏鎏金飞鸿毯纹银碗,以635只鸿雁组成旋涡纹,暗合舞蹈队形变化如惊鸟乍起。
11、【云韶】(yún sháo)(2字,4+14画)唐代雅乐别称,武德年间祖孝孙重定云韶乐。日本《信西古乐图》中保留唐代云韶乐舞图,舞者执翟籥而舞的姿态,其名承载着周礼“箫韶九成”的儒家乐教传统。
12、【剑器】(jiàn qì)(2字,9+16画)公孙大娘剑器舞名动天下,张旭观其“耀如羿射九日落”而悟草书。河南巩义石窟寺唐代飞天浮雕中,持剑飞天的肌肉线条充满张力,印证此名蕴含武舞转化的美学革命。
13、【柘枝】(zhè zhī)(2字,9+8画)与拓枝舞同源异流,《乐苑》载其需在莲花形舞台表演。敦煌莫高窟112窟壁画中,舞者屈膝踏莲、反手叉腰的“柘枝”造型,其名可能源自梵语“chāṣya”(六种舞蹈手位)。
14、【柳枝】(liǔ zhī)(2字,9+8画)白居易家妓樊素善歌《杨柳枝》,舞姿模仿新柳拂水。洛阳唐代水渠遗址出土的绿釉陶腰鼓,鼓身饰有二十四种柳叶纹,暗合《乐府杂录》中“折柳传情”的舞蹈叙事结构。
15、【瑶台】(yáo tái)(2字,14+5画)取自李白《清平调》的“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”,代指仙舞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仰莲座银坛,其莲瓣内錾刻的飞天群像,正是瑶台仙舞的物化体现。
16、【飞鸾】(fēi luán)(2字,3+30画)盛唐百戏中的高空绸舞,《明皇杂录》载谢阿蛮能在九尺彩绸上作飞鸾展翅状。西安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骑鹤舞俑,其鸾鸟形头饰与舞姿组合,诠释了道教升仙思想对舞蹈命名的影响。
17、【破阵】(pò zhèn)(2字,10+14画)太宗亲制《秦王破阵乐》,舞者披甲执戟模拟战阵。昭陵六骏石刻中飒露紫的冲锋姿态,与《通典》记载的“左圆右方,先偏后伍”的队形变化互为印证。
18、【倾杯】(qīng bēi)(2字,10+8画)源自龟兹乐舞,长孙皇后曾改编为《倾杯曲》。何家村窖藏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上的舞马造型,证实了“屈膝衔杯赴节”的舞蹈命名源于真实的驯马戏表演。
19、【何满】(hé mǎn)(2字,7+13画)开元年间沧州歌者何满子临刑献曲,后改编为凄怆悲舞。故宫藏唐代宫乐图屏风中,抱琴仕女低眉敛目的神态,暗合元稹“何满能歌声宛转”中蕴含的悲剧美学。
20、【玉树】(yù shù)(2字,5+16画)陈后主所作《玉树后庭花》在唐代改编为艳舞,杜牧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即咏此。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鎏金玉树纹铜镜,以八棱造型对应舞蹈的八个乐章,其名成为奢靡亡国的文化符号。
21、【踏歌】(tà gē)(2字,15+14画)民间连臂而舞的形制,刘禹锡《踏歌词》描绘“月落乌啼云雨散,游童陌上拾花钿”。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彩绘踏歌俑,其翘头履上沾满红泥,印证了名字中“踏地为节”的原始意味。
22、【垂手】(chuí shǒu)(2字,8+4画)大垂手、小垂手是唐代袖舞基本技法,《乐府解题》载其“如推若引留且行”。正仓院藏唐代绀玉带舞女图,其长袖垂落形成完美的抛物线,名字浓缩了袖舞的时空张力。
23、【团乱】(tuán luàn)(2字,6+13画)唐代队舞特色名称,《教坊记》记宜春院女伶能作“四十九人乱旋”。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团花地砖,其放射状图案与集体旋转舞姿形成几何呼应。
24、【凉州】(liáng zhōu)(2字,10+3画)西凉乐舞代表,元稹诗云“凉州大遍最豪嘈”,《乐苑》载其用横笛、拍板伴奏。甘肃武威唐墓出土的彩绘陶羯鼓,鼓身胡人醉酒拍击的造型,揭示舞蹈命名中的边塞豪情。
25、【甘州】(gān zhōu)(2字,5+3画)河西走廊传入的歌舞大曲,敦煌P.3808号琵琶谱存有《甘州》古谱。莫高窟220窟药师经变中的伎乐天,其反弹琵琶的造型可能是甘州舞的经典动作遗存。
26、【玉真】(yù zhēn)(2字,5+10画)玉真公主创制的道调舞蹈,《唐语林》载其以禹步融合胡旋。华山玉泉院藏唐代玉真公主修真碑,碑额双鹤衔芝纹与舞蹈中的升仙意象形成互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