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节气做什么农活——高温多雨时节的田间管理核心要点
- 2025-05-01
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大暑正值"三伏"中最炎热的中伏阶段,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至黄经120度,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、高湿、多雨的农作物生长关键期。农民需根据地域气候差异,针对水稻、旱地作物及经济作物实施差异化管理,既要防范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,又要避免持续高温导致的作物灼伤。本文从气候特征解析、作物生长规律、病虫害防治体系三个维度,系统梳理大暑时节的农业技术要点。
一、地域性农事差异特征
我国南北跨度带来的气候分异,要求农事管理必须因地制宜:
-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:双季稻进入孕穗期,需保持3-5厘米浅水层,同时每公顷追施尿素60公斤促穗粒分化
- 黄淮海平原:春播玉米进入抽雄期,需在日均温28℃以下实施人工授粉,提高结实率15%-20%
- 东北黑土地:大豆进入结荚鼓粒期,建议叶面喷施钼酸铵2.5克/亩配合磷酸二氢钾200克/亩
二、作物精细化管理技术
1. 水稻田间操作规范
针对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的水稻,需执行"三控三促"策略:
- 控制无效分蘖,当亩茎蘖数达预期穗数1.2倍时晒田5-7天
- 调控氮肥用量,将基蘖肥与穗肥比例调整为6:4
- 维持3-5厘米水层,孕穗期遇35℃以上高温需加深至8厘米
2. 旱地作物管理要点
- 玉米实施"一喷多效",每亩用15%芸苔素内酯10ml+25%吡唑醚菌酯30ml+98%磷酸二氢钾200g兑水30kg
- 甘薯藤蔓管理,当蔓长80cm时提蔓断气生根,注意保留功能叶占比60%以上
三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
高温高湿环境下,病虫害发生概率提升40%-60%,需建立三级防控机制:
- 预警监测:安装田间智能测报仪,实时监测二化螟、稻飞虱成虫迁入量
- 生物防治:释放赤眼蜂30万头/公顷,对稻纵卷叶螟防效达75%以上
- 化学防控:选用20%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/亩,施药时确保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
四、水肥协同管理方案
建立以墒情监测为基础的精准灌溉制度:
- 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,当20cm土层含水量低于70%时启动滴灌系统
-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,将尿素溶解浓度控制在0.3%-0.5%区间
- 暴雨后及时开沟排水,确保田间积水在24小时内降至作物耐淹临界值以下
五、农机农艺融合实践
针对极端天气频发现状,推进机械化应急作业:
- 配置履带式旋耕机,在土壤含水量35%-40%时进行散墒作业
- 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叶面补肥,作业高度保持在作物冠层1.5-2米
- 推广秸秆覆盖技术,将粉碎长度控制在5-8cm,覆盖量2-3吨/亩
六、气候变化应对策略
根据近十年气象数据分析,大暑期间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30%,需建立:
- 灾后补种预案:储备早熟大豆品种(生育期≤85天)作为应急作物
- 耐热品种选育:推广水稻"黄华占"、玉米"郑单958"等高温结实率>80%的品种
- 微气候调控:在设施大棚安装50目防虫网配合30%遮阳网,降低棚内温度4-6℃